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文速递 | 又见余华 :清醒的说梦者,活着的生命力

著名作家余华做客我院,高玉教授主持

4月12日晚,人文报告厅外早早地出现了“门庭若市”的场面。只见同学们个个神采奕奕,摩拳擦掌地排成一直延展到大厅的长队,开始了激动的“等候余华之旅”。18时30分,在我院高玉教授的主持下,著名作家余华准时入座,此时现场已是座无虚席


4月12日晚,人文报告厅外早早地开始“大排长龙”


余华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杰出代表人物,其作品被翻译成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意、韩、日等二十多种文字,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。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-卡佛文学奖,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,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多项荣誉。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、《在细雨中呼喊》、《活着》、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、《兄弟》、《第七天》……堪称部部经典。


作为我院余华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,一身深色衬衫的余华老师面带和蔼的笑容,精炼的短发流露出平易的气质。在高玉教授简单的开场白之后,就开始了同学们期待已久的对话教学。




我不期待“优秀读者”,

我期待作品“永恒的生命力”

出版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,当余华面对“如何看待读者的误读与错读”的提问时,笑而坦言这是一件“好事情”。他从回忆《兄弟》出版时,文学左派和右派对上下部的戏剧性截然不同的态度谈起,说到自己从没有期待过‘优秀读者’。读者群的庞大,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千差万别,自然会带来各色各样的个人阅读体验,而余华喜欢得到如此丰富的反馈。

      

“小说的完稿,只是写作上的完成,而真正的完成是读者反复的阅读。”余华笑言,“真正丰富的作品是让读者在其中去发现他自己,而所谓的‘误读’和‘错读’,恰恰给文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。”

     

“我期待我的作品,会保持这种‘永恒的生命力’。”



理论是思辨,创作是感受,

而我是“清醒的说梦者”

余华的小说影响力很大,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。而在如此巨大的成就面前,他对“是否会在动笔前考虑市场影响”的回答却极其坚定:“我不为任何人写小说。


“我在落笔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这些作品今后的命运,我也不介意文学批评家们会对我的作品下什么样的评断,况且这些文学批评也不是写给作家看的。”此外,面对读者对作品的批评,余华则轻松地看待为“受关注与受批评是成正比的”。


谈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关系,余华说理论是思辨,创作是感受,而不管做哪一种最重要的都是保持一种思维的状态。他很喜欢年轻时的室友莫言对他的评价:“清醒的说梦者”。



过去还未过去,未来已经来临,

你们活在最好的时代

关于余华最受欢迎的小说《活着》,同学们也提了许多问题,余华也对此一一作了解答。上世纪持续动荡不安的时局,使得余华成功创作了这部主题先行的充满时代感的小说。“活着”一词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人对他命运的忍受。“只要你把一个人的命运写出来了,时代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呈现。”


而当谈到对“现在‘活着’的告诫”时,余华微笑答复道:“过去还未过去,而我们那个年代认为的‘未来’,现在却已经到来了,你们正活在最好的时代。”


此外,余华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文科学习也提出了他的建议:“我希望你们学到的都是‘无用的东西’,因为在今后的生活中,只有那些过去‘无用的东西’才会发挥真正‘有用的作用’。”


▲ 余华为在场学子“签名”


据悉,面对面的对话交流结束后,余华还为每一位带着自己著作,慕名而来的“粉丝”们签名。最终,活动在现场满满的收获中落下帷幕。


然而,在窗窗的印象中

这已经不是余华第一次“空降”人文了

送分题来了,作为我院余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

余华一共来师大几次?


2009年6月,阿西剧社首度改编并演出《活着》,受到余华高度评价


2014年11月21日晚,余华主讲的“我们的文学”讲座

链接:著名作家余华:文学是我们大家的!


2015年11月23日晚,余华做客人文展开对话教学

并做客我院高玉教授的“先锋文学研究”课堂

链接:【弦歌一堂】余华课堂:不断写下去

对话余华:从《世事如烟》到《第七天》


2017年4月6日晚,余华“空降”人文报告厅展开对话教学

链接:对话余华:每一个作家都在走他自己的路


感谢作家余华,以文字陪伴我们的生命。



-End-

-新媒体中心 出品-

-用心刻录声音  讲好人文故事-


往期热文↘


文字 | 刘瑾纯

图片 | 应佳窈,人文院友之家公众号、人文研会公众号

来源 | 人文记者团

编辑 | 诸思钰

责任编辑 | 王文波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